文/ 胡光锋
(接上期)
6.歌步:两腿交叉,屈藤全蹲,前腿在上,前脚全脚掌着地,前脚尖外展,后脚跟提起,臀部坐于后腿小腿上,接近脚跟(图17)。
7.丁步:两脚开立,距离约一脚,两腿屈膝半蹲,一脚全脚掌着地,另一脚在其内侧中间处,以前脚掌戳地,上体挺胸直腰(图18)。丁步可用于防守或踹击。
图片
图片
(三)步法
步法为拳术重中之重,拳术虽为手上功夫,仍得益于步法之巧妙。所谓“打拳容易走步难”、“先看一步走,再看一伸手”,充分说明了演拳及搏击中步法的重要。步要随身换,进步低,退步高,轻灵稳固:抬腿踢脚.轻如惊鸿,重如泰山。练功踢树者,久能碾人致命;带铅者,能拔足飞腾;步之前伸后发,还可逼迫连施;或左偷右进,兼能开合自如;以敏健为主体,合腰肩为步骤;变化多端,翻腾莫测,此即为步法之妙用。拳术中步法较多,有马步、弓步、拗步(十字步),丁虚步、箭步、垫步、击步、旋风步等,其步法主要概括为疾、倒、颠、斜、进、退、中、定八法。
疾步分正疾步、倒疾步、偷步、颠起步、颠踢步,斜身绕步、跳步、上步跳步和退步。中定指站势稳定,以及在进退闪展中身体重心不偏。
1.疾步:成预备势,两腿并拢站立。左腿向前上步,随后右脚前脚掌擦地跟步,全脚着地,落脚于左脚内后侧,同时左脚又抬起向前上步,左脚落地,右脚再跟步。如此反复前进左脚在前为左疾步,右脚在前为右疾步。要点:两脚均不可离地过高,不能以脚跟蹬地作声,落地要轻巧,动作疾速。
2.偷步:成预备势,两腿左右开立,与肩同宽,脚尖朝前。右脚跟提起,以脚掌擦地,从左腿后向左插步落脚于左脚左后侧,两腿交叉。向左插步为左偷步,向右插步为右愉步。
3.倒疾步:预备势,两腿并拢站立,脚尖向前。左脚向左跨步,随即右脚从左脚后向左偷步,右脚落步,左脚即抬起向左跨步。向左跨步为左倒疾步.向右跨步为右倒疾步。要点:跨步距离要大,动作迅速。
4.颠起步:成预备势,右脚在前,两腿前后开立。左脚大步前跨,右脚蹬地奋力起跳,右腿屈膝上提.左脚落地,右脚向前跨出落地。要点;前进距离大,纵起要高。
5.颠踢步:成预备势,右脚在前.两腿前后开立;左脚跨步前跳,右脚蹬地跳起,随左脚落地,右脚尖勾起,脚跟擦地向前踢出。要点:前进距离要大,左脚落地,右脚同时踢出。
6.斜身绕步:成预备势,左脚在前,两脚前后开立,左脚向前方上步,脚尖外展,身体以左脚前脚掌为轴向左转,右脚随转身绕步,落脚于左脚右边。先上左腿为左斜身绕步,先上右腿为右斜身绕步。要点:绕步时拧腰与斜身相随,身法灵活
7.跳步,成预备势,左脚在前,两腿前后开立。右脚蹬地,左脚稍抬起前窜,右脚前脚掌擦地跟上,两脚落地成蹬基步,左脚在前与右脚在前分别为左右跳步。要点:前窜时身体前移,称为以身带步,左脚离地不得过高,前进冲力要大,距离要远,
8.退步:成预备势:左脚在前,两腿前后开立。左脚蹬地,右脚抬起向后跳,右脚落地、随即左腿跳起后撤,落于右脚前,或者左脚蹬地,右脚向后跨步,随即左脚跟抬起,脚尖擦地后撤。要点:后退距离要大,动作迅速,故有“前进一丈,后退八尺”之说。
二、手法、腿法、身法、气法、劲法、上法与进法、顾法、克法、截法、追法
拳法的手法、腿法、身法、气法、劲法等,是人体各部位在演拳和技击中所运用的方法。它们不是各自分开、孤立的活动,而是紧密结合,协调一致,共为一体。在演拳或搏击时,必须形神兼备,上下配合,手随身转,步随身行,脚发手领,手到脚出,四法如一。
(一)手法:手法是指演拳或搏击时,上肢的攻防变化方法。手在拳术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,拳术本来就是手上功夫,包括拳、掌、指、肘各部分在内。手法名堂之多,难以尽述,简述之,概括为起、落、崩、翻、钻、转、横、竖八法。
1.起:凡上行之手都为起,包括托、挑、撩、扬等手。
2.落;凡下行之手都为落,包括压、砸、按等。
3.崩:腕部催拳发出的弹力,要求将力量聚于手腕,发力有脆劲。整个胳膊屈伸或膀臂晃动发力弹拳为大崩,小臂及手腕发力为小崩。
4.翻:小臂以肘为轴,绕环翻转,掌或拳由阴变阳,或由阳变阴打击对方,包括盖、搓、点等。
5.钻:在前手掩护下,将后手从前手臂上或臂下钻出打击对方为钻。钻时要求含胸收腹、侧身顺肩。
6.转:小臂旋转,使掌拳等由阴变阳,或由阳变阴攻击对方,又称“转环手”。一般都是在用阴手或阳手攻击对方,受击时手腕略转,避开对方,继续进攻。
7.横:避开对方正面攻击,胳膊横摆向左或向右发力,要求晃动膀臂,运用全身之力。
8.竖:掌、拳等向正前方攻击或向后牵拉。
手法之用,出没无常,循环变化,不外高挑平冲、低砍直砍、擒拿点戳、虚实吞吐而已。或起或落,或崩或翻,回吞出吐,虚实莫测,无从遮掩,手到功成。总之,手上功夫,崩翻横竖,钻转如意,起落迅速,来去如风,作用如此,方臻其妙。
(二)腿法:是指演拳和搏击时,下肢的攻防变化方法,概括为提、圈、掀点、插、摆、踢、蹬八法。
1.提:将一腿屈膝提起,称为“提皇腿”,一是避开对方脚下攻击,并扣膝护裆;二是以膝部撞击对方。
2.圈:一腿直立,另一腿绕圈摆动虚晃,或防止对方起腿攻击,继而用腿攻击对方。
3.掀:一腿直立,另一腿绷直,脚尖里合,脚掌下扣,腰胯用力向侧上摆,以脚掌外侧向上掀开对方攻我之腿或掀击其躯干。
4.点:脚面绷平,以脚尖弹击对方,着力点主要是大脚趾。点法的形式很多,有平点,侧点、趴点、插点、仰点、飞点等。点腿要求快速、准确,有“点腿如穿梭”之说。
5.插:上步插腿于对方腿内侧或外侧.令对方步法混乱,然后上步发力,使其失去平衡。或者插腿于对方脚跟后,膝部前弓压迫对方小腿,使其仰跌,称为“缠丝腿”。
6.摆:将一腿伸直摆动,泛指直摆性腿法,包括里合腿、外摆腿、正扫腿、倒扫腿、勾腿、挂腿。
7,踢:一腿微屈站立,另一腿前摆,脚尖勾起,以前脚掌向前击对方为踢腿。腿前踢时,以脚跟踢地,脚尖勾起,高不过一尺,以七寸为宜。称为“寸腿”。一腿直立,另一腿后撩,以脚跟或脚掌向后击对方为后踢腿。
8.蹬:一腿屈膝提起,向前或向一侧踹或踩。脚尖勾起,着力点放在脚跟者为踹;脚尖里合,脚掌下扣,脚掌外侧着力者为跺。
以上各种腿法都有不同的变化,而且相互结合,构成各种不同的攻防方法。这些腿法,分为上盘(腾空性腿法)、中盘、下盘,并有明腿、暗腿、藏腿之说,而且其式左右逢源。这些不同的方法约有八十一种,亦称八十一腿法,现详列如下:
1.上盘腿法:高撞腿、腾空飞脚、连环飞脚、飞点腿、旋风脚、蝴蝶脚、飞云跺子脚、箭弹腿,风摆荷叶腿。
2.中盘腿法:
(1)提法:提皇腿,提皇点腿,提皇踹腿,侧撞膝。
(2)圈法:圈点腿、圈踹腿、圈跺腿、大缠丝腿。
(3)掀:掀腿。
(4)点:穿枪脚、点腿、正托点(叶里藏花)、侧托点、趴点、插点、弹点,仰点、穿梭偷点、蹲身侧点、颠步侧趴点、摆点、连环点腿、翻环点腿、前后点腿。
(5)插:里插腿、外插腿、里插小缠丝腿、外插小缠丝腿、倒插腿。
(6)摆:里合腿、外摆腿、拍腿(扣金钟)。
(7)踢:寸腿(寸腿翻杆子、寸腿劈打、寸腿挑打、寸腿冲拳、寸腿钻拳、寸腿劈挂掌,寸腿枪掌、寸腿连环拳等)、颠踢腿(颠踢翻杆子、颠踢取耳抱打、颠踢连环拳、颠踢掏心捶、颠踢劈打等)、掏踢腿(掏踢外磕、掏踢倒打等)、前撩阴腿、后撩阴腿、鸳鸯脚(连环鸳鸯脚、玉环步鸳鸯脚、前踢后打鸳鸯脚等)、蹶子脚、前后撩阴脚。
(8)蹬:撞脚、侧踹腿、颠步侧踹腿、颠步侧趴腿、扁踹腿(狸猫上树、蹬腿扑面掌、蹬腿转环拳等)、跺脚、踩脚,还有勾、挂、正扫、倒扫、复合性腿法、寸腿撞脚、寸腿侧踹、寸腿飞点、金鸡落架,绕马腿;蹶腿摆点、蝎子式、连环倒翻脚、勾挂连环腿。
3.下盘腿法:金蛟剪、钝镰割谷、老虎大偎窝,仙人过桥,大蟒翻身、仙人睡床,蛤蟆式、猴弹腿、乌龙绞柱。
(三)身法:指躯干在搏击中的变化方法。身为四肢之主,无冲锋克敌之技能,有斜偏闪让之功用;左回右转,俯仰低昂;挺吸吞吐,吸懈柔化。身有八法,概括为扛、挤、撞、晃、拦,伸、缩、坐,共八势。
1.扛:用肩背扛对方。
2.挤:以身体挤吞对方。
3.撞:以膀撞击对方。
4.晃:晃动身躯闪开对方冲击,或用全身的劲力晃膀发力。
5.抖:两腿及胯部用力,抖动身体,挣开对方的搂抱,或带动肘部打击对方。
6.伸:是与缩相对而言,指将收缩的身躯伸展发力或展身伸膀,使上肢活动幅度变大,便于接近对方,增加攻击力度。
7.缩:是与伸相对而言,指含胸收腹,将身躯内缩。其作用一是缩身避开对方的冲击;二是蓄力待发,如压缩之弹簧。
8.坐:以臀部下坐对方腿部,使其失去平衡。坐法必须在以腿脚勾缠住或以手搂抱住对方腿部的情况下使用。
除上述八法外,腰为人体气力之中枢,虽无技击之功,悉来补充之力,兼有柔软、怯绵、灵活、刚闪八字,也称为身法。身法形如游龙,手动先肩动,步动先胯动,肩胯动必先身腰动。其总诀为柔里有刚,刚里兼柔,静中有动,动中含静,刚柔咸宜,动静有节,不即不离,相依相随。练功时,务求腰部柔软如绵,则练拳之际,方能起顿得势;颠起倒插,运用自如;踊跃揶移,俱能应变。视敌肩宽腰细,知其久练之功;吸腹柔腰,必精技击;气沉丹田,提劲注于肩臂,方能威力强大,此又不可不知。
身法之用贵心“静”外“猛”,所谓“守之如处女,犯之如猛虎”。常声东击西,指上打下;佯攻而实退,视退而实进;虚虚实实,刚柔相济,乘势而击,不与来势顶撞。视敌身左闪,宜备其右攻;其身右让,谨防左击。回身之拳,其力必猛;翻身之脚,其势愈雄。身蹲者,其气必蓄,低攻应知其变;身立者,其气已张,高击须知其势。探身之拳,其臂较直立稍长;回身之肘,其劲力比拳击更利。善借人之力,顺人之势,制其人之身方为妙。
(四)气法:指演拳或搏击时的呼吸方法,及在意念支配下将气运于全身各部位的运气方法。运气之法同时含有精神与意念的作用。
前辈拳师认为,心为主帅,眼为先锋,其根在脚,主宰于腰,形于手指。运气调息,抽象不直观,仅作简述一二。精神与意念。首要正心诚意,要求神宜守敛.以心行气.思敏心静,运气沉着,其气不散,其力自均。其旨在精神专注集中,摒去杂念,胸怀坦荡,心情舒畅,泰然自若,从容不迫。正心诚意乃运气之先决条件,否则即心慌意乱,气散力泄,丧失战斗力。呼吸方法要求气沉丹田,以腹式呼吸,宜均匀、深长、沉稳,虽然剧烈运动仍面不改色,气不涌出。发力时,一般以沉气鼓动小腹丹田用力配合发劲。呼吸时要求齿扣唇闭、舌顶上腭、垂肩坠肘、竖颈运气之法,宜扣“三心”(即顶心要紧,手心要扣,脚心要扣)。顶心紧,可除杂念,敛精神。手心不扣而张,则上肢搏转无力,气不能收于丹田。
(五)劲法:指在演拳和技击时劲力的运动方法,要求做到浑身力整。具体来说,一是必须姿势正确;二是身体各部位必须协调一致;三是必须内外一致,形神兼备;四是每一个动作所运用的劲法必须得当沉着,使手眼身法步,精神气力功协调一致,如果缺一则劲不整,动作就不合乎要求。先人把洪拳的劲法概括为绵、软,硬,脆、滑五劲,还做了解释:绵劲者,彼进我退,彼退我进,顺人之势,借人之力;软劲者,练拳之际不逞强,不硬架,两膀软如棉,不着力则舒散自由,一着则力从内发,有推墙倒壁之势;硬劲者,为硬攻直进;脆劲者,干脆、崩点、冷弹,令其不防;滑劲者,溜滑也,随机应变,妙如转环,使敌人望空扑影,无从摸索。
总之,劲法运用于三性之中,用于一颤之倾,如虎伸爪不见爪.而物不能逃;龙之用力不见力,而山不能阻。如是诸法合而为一,克人岂有不利!
眼为见性,眼见则明,宜时常循环;耳为灵性,耳听则聪,宜时常报应;心为勇性,心到则力生,宜时常惊醒。此三性为拳术中之妙用。
颤劲即抖劲,此法最妙。颤劲,嵩山少林派称为突如其来的“抖”劲,也是下丹田的疾速发劲,惟拔气高者始能为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